megrxu

自我设障和习得性无助等

Aug 27, 2017  「Psychology」  

看完了书,有很多有意思的点记录一下。

自我设障

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十分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在作出实际成绩时所必然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那么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自我障碍策略时不仅仅是管理他人对行动者印象的一种方法(类似挽回面子),也是一种自我防卫的办法,通过自我障碍,说明自己不缺乏具有某种有价值的品质或特性。

但实际上,从效果上来看,它也真的可以降低做事成功的可能性,主动给自己放置的一个失败的借口。

习得的无助

由于个体在对其行动的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即使以后类似事件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也不会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

这种情况感觉是非常常见的,类似于挫折中的一蹶不振,对于失去控制的无助。

认知失调应用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儿童知道做好一件事情会得到相当好的奖励,也就是一个比较强烈的诱因,这个诱会成为行为的过分充分的理由,而导致儿童不再在意这个事情本身,会使他们把行为归因为外在的奖励,从而削弱了对于做事情(比如学习)本身的兴趣。

归因模型

我十分感兴趣的归因模型是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做出对一件事情的因果分析,会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被加以考虑:

  1. 实体特异性(distinctiveness of the entity) 指的是行为主体是不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实体。

  2. 一致反应性(consensus) 不同的行为主体是不是对同一刺激做出了相同的反应。

  3. 一贯性(consistency) 行为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和情景下是否一贯地以这种方式行动。

虽然书里面举的例子我都很认可,但是有一点还是不太理解:对于第三个一贯性,拿一个笑话来举例,第一次听到这个笑话,某个行为主体会觉得很好笑,但是之后再听到的时候就不再会笑了。这个变量到底如何控制呢?需要控制这个主体每次都必须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笑话,这才符合这个行为的归因目的,但是一旦控制了这个,笑话本身却无法再进行控制了。我们没有办法在时间轴上做实验。

也有可能我有一定的误解。

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使得真实的自我让至少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是自我实现的个性所必须的。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能够引起对环境适应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理想的模式是对少数亲密的盆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自我暴露。

挫折-侵犯性理论(the frustration-aggresion theory)

人们有一种倾向,即把挫折与侵犯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避免或不言而喻的。挫折会一定程度上激发侵犯。

但是同时,对于愤怒的人们,侵犯行为可以有效减少激起,

某些公司好生产「爱棒」,这是一种多孔橡皮棍棒,允许互相对打而不是在肉体上伤害对方,鼓励夫妇之间通过「商定的发泄」来侵犯对方,以此来减少仇视。

2333

诱因理论

这个比较简单,生气时看到一把菜刀,和同样的状况下看到艺术鲜花,对于产生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时有影响的。

这个暴力象征的菜刀就是「侵犯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