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rxu

川渝地区游记

Jul 29, 2025  「Traveling」  

前往成都,主要有两个理由吧,一者是想跟同学见见,有几位目前在这边工作;另外重庆也算是定了很久的下一个目的地。再加上下周定了一个会议,想赶紧回来,以及马上也到了要值班的时候,假期似乎所剩不多了。 于是很快,当天就决定了直飞成都、后续在周边逛逛、再去重庆的旅游行程。

虽然我算是 P 人,不爱做计划,但为了不花冤枉钱 + 整体上把想做的事情做完,还是粗略地安排了在成都的规划。 这其实是第二次去成都,常见的景点几乎都逛过,包括都江堰、锦里、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等,也没有什么兴趣再去看一遍了。 然而在选住宿时候仍然选了春熙路,主要是为了交通方便。

成都分院·兴隆湖

落地于天府机场,在成都的遥远的东南方。在正式前往城中心之前,我在兴隆附近住了一晚。

兴隆湖这边是成都的科学城,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坐落,彼时一位朋友在此工作。 确实是很有做科研的氛围,因为实在是非常荒凉,以至于前一晚即使是9点就到了,可是周围的饭店也已关门,只能去一公里以外的德克士解决。在夜晚,周围的车辆也很少,可以依稀看到旁边的大楼都是一些不动产登记、市民中心之类的政务服务中心。

晚上散步但一点也不凉快,同时我也发现了,西南其实跟东南的湿度实在是差不多,都是一出来就要把衣服黏到身上的感觉。虽然风也不小,但一点也不散热,仅是到达德克士,就已经耗费了所有的耐心。想赶紧回去吹空调。


第二天一早,似乎能稍微凉快一点,朋友去上班了,我就准备随便逛一下周围。很容易就注意到了分院周围的 DNA 双螺旋结构斑马线,标志着生物相关的研究所就在附近。

分院附近的斑马线
分院附近的斑马线

整个园区是开放式的,甚至于学生宿舍楼也是直接和外部/内部道路连通,车可以直接开到旁边,很有国外高校开放的感觉。建筑也是足够的新,同时周围的几个创业园区的存在稍微让这边有了一些人气。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分院离兴隆湖并不远,走一会儿便到了。这边路上有很多生长的极为茂密的草丛,一看就是待开发的区域。

草丛
草丛

远眺兴隆湖,可以看到岸边有很多帐篷之类的东西,走进了发现是现在流行的新型露营地,不过看起来是标准化配置,也估计是收费的。 当然,当时正值烈日炎炎的上午,并不会有谁来这里度假。

远眺兴隆湖
远眺兴隆湖

再往近走,能看到湖面还是相当辽阔的。

兴隆湖
兴隆湖

转向另一个视角,看起来是一些正在建设的楼,外形现代奇特,仿佛是在建的超级武器。

在建的超级武器
在建的超级武器

天气极好,这张照片甚至有一种江南的感觉。

一叶扁舟
一叶扁舟

道别之后,不知道何时再能见。然而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谁都不能停下脚步。

春熙路与其他

从兴隆湖出发,前往春熙路。路口,依旧是如此繁华。

春熙路
春熙路

当天没有安排别的什么,只是一些常规的 City Walk。我坐公交车从春熙路坐到奎星楼街,然后再往回走。

先是遇到了苕皮,就点了一份。想着尝一下原汁原味便没有去掉折耳根,然后发觉自己还是受不了这个味道🫠。

苕皮
苕皮

经过人民公园,这地方正在大范围修整,人行道并不好走。然后是天府广场,此处的地铁站是成都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应该算是市中心了吧。四川科技馆、四川省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都在周围。 虽然天府周围的建筑都已经有些年代了,地下也觉得是相当老旧,但周围远眺,还是很有大都市的感觉。

市中心远眺
市中心远眺

等到赶到太古里周围的川菜饭店马旺子(也算是小网红了),已经非常疲惫了。好在饭菜确实可口,聊的也很开心,且有人替我负重排队了。

虾球
虾球
双椒牛肉
双椒牛肉

饭后,继续沿着 City Walk 的路线前进,前往兰桂坊和安顺廊桥看看。很多建筑在霞光下显得格外有韵味。

远眺晚上的云
远眺晚上的云
居民楼
居民楼


第三天去了熊猫基地,感觉相当失望。确实不应该在大夏天来熊猫基地。早上到了,好歹还看到了几只熊猫,然后很快因为天气炎热他们就休假了,再也不会在户外活动。 只是有幸看到了熊猫拉屎。就当是逛了一个极大的公园吧。

竹林通幽
竹林通幽

下午没有逛够,又去看了市中心的四川美术馆。美术馆正在展览青年艺术节的作品。有一些还是很有意思的画作,可惜都裱上了玻璃,拍照效果不佳。

一幅作品
一幅作品

晚上跟很久没有见的好友吃了「烤匠」。虽然说他们已经吃腻,但是我仍然是执着的选择了这个平常我一个人无法吃到的美食。

烤匠
烤匠

确实好吃啊!豆花极其入味,烤鱼也是酥嫩无比。饭后的花椒冰淇淋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杭州是美食荒漠,然而上海却也少了一些能时常约饭的好友。


三星堆

第四天,去了久闻大名的三星堆博物馆。博物馆其实根本不在成都,而是在广汉市,距离成都大约40公里,因此感受到了朋友说的「成都其实是一个大的旅游集散地」。在春熙路就有直达的大巴。也是我当时规划住春熙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博物馆里,我租借了电子讲解器,然后立刻发觉这个讲解器就是一个套了外接充电宝的廉价手机。经常死机且界面不那么友好,常常无法自动触发讲解,用的很心累。且内容也不够吸引人,只是一些常规的介绍。很有可能下次也不会再尝试这种方案了。

珍品足够精妙绝伦,也足以令人啧啧称奇。对于历史盲的我来说,可能也实在无法有更多的感触了,只能不断地感慨古人是如何能够如此精巧地进行构思、设计、浇铸或者是雕刻出如此后世看来仍旧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而后又想到,那时车马慢,一生只爱一个人。也许对于这些作品来说,也是一辈子也只能做一件或者甚至于只能做一部分了。每一件器物的背后,或许都是一个工匠家族的好几辈子。

陶猪
陶猪
青铜神坛
青铜神坛
青铜神兽
青铜神兽
青铜人像面具
青铜人像面具

另外,也非常好奇当时的这些审美,为什么并未流传到后世。青铜立人像也只能在这个地方看到。逛完之后直接打车去了广汉北站,是真的很小,而又坐满了旅客,站了很久才等到一个座位。前往重庆沙坪坝的路上,开始下起了暴雨。

暴雨来临
暴雨来临

沙坪坝

到了重庆时,又是艳阳高照了。看到远处的山,心中涌起一丝来源于老家的亲切。在上海与杭州,都是很难见到这样的景致。 然而重庆自然也有重庆的不同,即使沙坪坝是较老的城区了,但是高楼一点也不缺,这在老家就又是别样了。

沙坪坝随手拍
沙坪坝随手拍

重庆的第一日,我并未安排什么行程,不过由于高铁刚好来到了沙坪坝,就决定当晚在大学城附近住宿,明天直接去罗中立美术馆。 搜索了附近的好吃的,准备大吃特吃。先是找到一家老牌蹄花汤,这一家店找的非常顺利,不过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夏天重庆的火炉。幸好店家空调开的够足,尝试了他家的招牌和粉蒸排骨,都非常美味。

蹄花汤
蹄花汤
粉蒸排骨
粉蒸排骨

吃完后稍作休整,就继续看点评和路线,准备去尝试一家凉糕店,看评价说是开在中学旁边,是小时候的味道。跟着导航走,弯弯绕绕,走过很多大街小巷,甚至于从一个停车场旁边的楼梯小巷走下去,然后才继续前进。 时常有上坡下坡,最终在一家极小的店铺门前停下。店铺里面仅有一张小桌子,估计是坐了熟客,与老板娘相谈甚欢。颇有最近流行的「主理人」风格。我只能坐在外面,点了一碗西米露,一碗冰粉。

西米露
西米露
冰粉
冰粉

西米露以我没有想到的形态出现,竟也是红糖口味,我以为会和平常的西米露会是椰奶,有种冰粉的感觉,而固体物则会更糯一点。冰粉看着就透心凉,也是解暑神器,味道和以往能吃到的稍微不同,似乎加了冰片或者薄荷,但并不多,清凉感更强,也更清爽。 加上风,我很快凉快下来,并且又有了充盈的体力继续前进,准备坐轨道交通去往大学城。然而地图导航建议我走回头路,我并不认命。明明看到很近的地方就是小龙坎地铁站了,而且向前望去都是居民楼,也能在地图上看到小路,应该再走走就能到吧!

于是我就继续前进,试图穿过前面的居民区,沿着地图上的小路前进。走着走着,发现前面的楼开始错落,靠的越来越近,而且道路也越来越奇怪。例如走上了楼梯的一个平台,却发现上面停了车,而再往前看,这个小院子是有一个通往不知何处(但肯定是外面)的车行道的。 再往靠近地铁站的地方走,导航却仍然没有变化。我凭着直觉和方向,看到了很多道极陡的楼梯,连接着这好几栋楼通往高处,或许是地铁站的方向吧。没办法,开始爬了。爬到一半,发现导航出现了更新,确认我能够继续走这条路到达地铁站,才放了心。等到到了地铁站的时候,感到自己爬了有十几层楼高。

钻进地铁,

罗中立美术馆

第二天,从酒店徒步前往罗中立美术馆。路上遇到一个滑板公园。由于这里处于美院的「辖区」,滑板公园也被画上了各种各样的涂鸦。

滑板公园
滑板公园

接近虎溪校区,能看到美术馆外张扬的艺术墙。

罗中立美术馆外景
罗中立美术馆外景
罗中立美术馆近景
罗中立美术馆近景

同时,也能看到附近的复制品大卫像。实在是无比优美的线条和肌肉。不过最后还是没有把裸露的生殖器放到朋友圈发送的照片中。

大卫像
大卫像

罗中立美术馆目前有几个常设展览,但都与新中国和革命有关,我草草瞥了一遍,拍了一些那些时代的连环画与字体设计,很多时候都在感慨为什么时代进步了,审美却在退步。也因此和好友感慨,「到了美术学院才能见到一些高校应有的审美」。

罗中立美术馆
罗中立美术馆
罗中立美术馆
罗中立美术馆
父亲·重塑雕塑
父亲·重塑雕塑

常设展是「收租院」。这是此行令我震撼的展览。尚未开始参观,仅仅是一些文献的侧面描写,就使我惊诧于艺术的表现力。艺术作为一种媒介,能够如此生动地传达反抗精神,如此血淋淋地展现黑暗面。群像从泥塑、到玻璃钢镀铜、再到铜铸的一次次至臻完美,四处巡演,以及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艺术本身得到的认可和尊重,我在还没有看到实物之前就被深深吸引。最终的展览在一片寂静中进行,我仔细看着每一个人像每一个细节,雕像艺术作为一种立体的、把动态定格的艺术形式,给我无与伦比的震撼。其中各人的眼神、表情、动作,虽理论上仅仅是形上神似,但其张力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令我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

收租院
收租院
收租院
收租院
收租院
收租院

途中我也拙劣地使用 Apple 的空间相机试图记录这 3D 的瞬态——因为我发现普通的相机完全无法捕捉到传神的细节。但空间相机,从后续朋友发来的反馈来说,也就那样了,仅是能够提供一些微角度下的变化。看完展,我仍旧久久不能平复心情。

观后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发现艺术的夸大确实能够被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裹挟,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治的工具。然而,情绪本身就并非是纯粹理性的描摹。


另一部分展览被命名为「枝桠间」。此处摘抄这个令人感触颇的的前言如下:

「枝桠」不仅是生命体向外探寻的方向,也是一种延异、生长与生成的空间。。它不在树干的核心,也非果实的归宿,而是标志在不确定的分岔处,在未成形与将成形之间。「间」作为空间概念,强调的是联结中的缝隙、过渡中的状态,提示着未完成、不断形成的潜能。在这一语境中,「枝桠间」不仅描绘了青年艺术实践的基本特质—持续延展、调整、转向,也隐含着对当代艺术路径的再思考:艺术不再通向某一确定的中心,而是在多点之间织构出一个关系的网络;它所追求的,不是中心化的结构或线性逻辑,而是一种去中心、横向蔓生的生态图景。正如自然中的枝桠自我生长、转向与交织,当代青年艺术亦展现出自组织、自调节、自我延展的特性。在不确定性成为现实常态的当下,艺术愈加成为感知世界、重构关系、提出问题的实践方式。

「枝桠间」所体现的,正是这种生成性的结构。青年艺术家们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专业方向和文化经验,在驻留中逐渐展开各自独特的实践路径。他们或深入乡村社区,以调研与互动探索在地性;或在材料与媒介之间碰撞试验,于个人记忆与技术语言中建立叙事;也有艺术家以内在感知为出发点,围绕数智文化、地景与生态构建多维图景。他们在「枝桠间」中彼此相遇,于共时中激发连接,在创作的不确定中持续提问、试错与转向,由此形成一种开放的创作逻辑,也体现出艺术作为知识生产的当代表达。

「枝桠间」是隐喻,也是方法,更是路径。它提醒我们:艺术生长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主干之上,更是在枝桠之间。那些非中心的、边缘的碰撞,那些未被预设的可能性和被忽视的瞬间,都将成为艺术创作的闪光点。在这一终期汇报展中,我们不强调结果式的总结,而强调过程的显现—每一件作品,皆为开放的片段,是思考正在发生的痕迹。我们希望观众在这里看到,艺术如何在关系中生长、在经验中变形、于交叉中延展;也希望展览本身成为理解、讨论与联结的出发点。如同「枝桠间」所象征的非线性展开,它既是青年艺术家持续探索的一个瞬间,也是通往未知、通向未来的分岔节点。

——李新颖

一幅女性主义画作
一幅女性主义画作

不同于之前历史的厚重,在这个展出中看到的更多是年轻艺术家富有生命力的探索。很多抽象和实验性的作品,很多奔放的情绪表达,很多具有时代性的思考。

也许艺术家才是真正的人,他们能够感受到澎湃的自我,然后使用各种媒介来将其表达出来。

也许培养艺术家的道路才是培养「人」的道路。工业化、规范、标准是整个过程最不想施加于作品乃至于「人」的东西。这个时候,「人」才会去充分地探索自我在世界中的位置,并不断给出生命的答案。

然而悖论就是,如若每一个人都成为「人」,却也消失了能够被观察或者对比的客体。这是存在矛盾的吗?

我咨询了 Gemini Pro,它给我的见解也相当深刻:

您所担心的“被观察或对比的客体”的消失,是基于一个前提:这个客体是“非人”的、被动的、标准化的他者。但如果每个人都成为了“人”(主体),那么我们观察和对比的“客体”也随之升级了。它不再是“主体”与“非主体”的对比,而是:

  1. 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想象一下,一个由无数个独特的、深邃的灵魂组成的世界。那将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对话场域。我之所以为我,正是在与同样独特而深刻的“你”的互动中才得以彰显。我观察你,不是把你当做一个标准化的物品来审视,而是作为一个同样拥有“澎湃自我”的“人”来理解和映照。对比,从“优劣评判”变成了“差异欣赏”。

  2. 人与永恒客体的关系:即使所有人都成了“艺术家”,我们依然有共同的、永恒的“客体”需要去观察和表达,例如:自然、宇宙、时间、爱、死亡、存在的荒谬、社会的结构……这些宏大的母题,会因为有无数个独特视角的解读而变得更加璀璨。我们对比的,将是不同灵魂对同一母题的不同回应。

另外他还讲到:

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和关系哲学告诉我们,“自我”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实体,它恰恰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不断定义和塑造的。

完全说服我了。


逛完美术馆,在周围的熙街吃了午饭。其实在美术馆的艺术商店犹豫了很久,还是由于实在是没什么用没有买下那个夸张的杜邦纸袋。

午饭选择了一家颇受好评的西餐厅(倒也不全是西餐厅),调节一下近日一直吃辣的胃口。感觉非常棒。其中的黄油啤酒虽然是绝对意义上的垃圾食品,但也确实相当好喝。主食选了泰式打拋饭,味道也很不错。

黄油啤酒和泰式打拋饭
黄油啤酒和泰式打拋饭

山城

接下来,我终于能够前往重庆渝中区,在解放碑周围入住,体会山城。

晚饭吃了此行最难吃的小面之后,就继续从解放碑向南出发,准备去渝中区南部的江边看看。小吃街上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实在是对人多的地方没有兴趣,赶紧向前出发。走着走着,感受到重庆的街道是依山一层一层修建,每一层可能是只有一个方向的车道,而层与层之间的高低落差非常大。车行的话就需要绕路,人行的话则需要爬坡。走到了凯旋路电梯处,可见岁月的痕迹。凯旋路电梯是收费的,单向单次 1 元钱,可以刷公交卡。这也是在别的城市少有的体验了。

顺着凯旋路往下走,竟然看到了熟悉的复旦校徽。仔细一看,是重庆复旦中学坐落于此。还拍了一张照片。

重庆复旦中学
重庆复旦中学

继续向前走,随便搜了一下周围的景点,便到了白象居。实际上这里一点都不值得游玩,若非就在附近,也不会来这里:仅仅是一些作假的民国时期建筑,和一些小吃摊贩。晚上便没什么人了。顺着江边继续往前走,能够看到沿江的步道还是很宽广的,甚至于有三层,许多居民在这里散步。昨日刚接受完艺术的熏陶,也格外注意到存在的涂鸦。

江边的涂鸦
江边的涂鸦
自由画画!
自由画画!

向远望去,此处的东水门长江大桥也是深红色的亮光,与千厮门大桥似乎外形上并没什么区别。我一度以为是走错了。

东水门长江大桥
东水门长江大桥

然后准备坐地铁前往大剧院,去网红打卡点,也就是洪崖洞的对面,江北嘴江滩公园。在地图上,洪崖洞对面应当是在大剧院的西边,但是好巧不巧,前面有个似乎是重庆本地的学生,正在带领她的小伙伴们游玩,并叮嘱他们一定要跟她走不要走错了。我于是便跟着他们走,去往了大剧院的东边。走着走着才发现,如果真的按照原来的走西边的话,怕是我今晚无法正常看到网红夜景了:因为东西两面高度差异极大,若是要去往浅滩,西面要绕行非常远的距离。

千厮门大桥——网红打卡点
千厮门大桥——网红打卡点

网红照片在这里流水线般产出,许多许多的付费拍照服务,10 张照片约 68 元,明码标价。摩肩接踵,实在是想赶紧逃离这里。发现想要回去的话,最快的还是走回头路。而如果打车的话,则又要忍受很久很久的步行加上堵车。

索性直接准备走回去。并且选择了西边的、更远的路。继续感受重庆的魔幻 8D 地图。明明是在地图上那么近的距离,明明就在这座楼的背后,我却找不到路。只能不断地向前绕行。后来发现,需要爬一座很高的坡。而当我真正到达楼的背后的时候,才发现这里才是这座楼的一楼。向下看去,隐约能看到我来时走过的路。


第二天乘坐公交车,前往了李子坝附近。周围有一个小的天鹅湖公园,先随便走走。

天鹅湖公园
天鹅湖公园
天鹅湖公园
天鹅湖公园

重庆的太阳足够毒辣。

我也需要遮阳!
我也需要遮阳!

然后坐公交车前往李子坝观景平台。我曾一直以为,李子坝这种「穿楼而过」的轨道交通是少数人独有的想去探索的体验,去感受混乱中的野蛮生长。属实没有想到建成了观景平台,并且来看的人确实不少。

李子坝观景平台
李子坝观景平台
李子坝观景平台
李子坝观景平台

也是拍了几张自己满意的照片之后我就赶紧远离了此地。附近的文创商店,我本来希望能够购买一点 CRT 的官方模型留作纪念,却发觉这种文创店的审美也是极其糟糕,都是统一版式的玩偶、钥匙扣、杯子、冰箱贴等,毫无特色可言。实在是挑不出来。


附近最近的景点是鹅岭公园。不过也需要步行很久。我已做好了相当的准备,但还是被曲折的山路折腾得够呛。好在路上的景色还不错,还有很多具有废墟感,对我这种废墟爱好者来说还是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小黄楼与黄色法拉利
小黄楼与黄色法拉利
中式梦核·单元楼下
中式梦核·单元楼下
厂房废墟
厂房废墟
向上一瞥
向上一瞥
绿色浸染
绿色浸染

登上后,又能够俯瞰山城景色,也确实是不枉此行。

山城景色
山城景色

当晚我又前往山城步道游玩。据说是留下的最后一条山中小巷,但显然也做了很多商业化开发。和普通的古镇差不太多,会有文创店、酒吧和驻唱、以及各种手工艺品。当然,路是特色,电动车无法通行只能绕路,人们则需要不停的爬上爬下。

我从山上走向山下,路过了很多穿插其中的居民区,许多老人在此间散步,享受着宁静的夜晚。一转眼,却又步入了繁华嘈杂的商业街。

山城步道一隅
山城步道一隅

想要回去时,发现我又得上山。真是有些累了,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心中惦记着朋友推荐的重庆抄手,路上一直在观察着。然后很巧便发现了老麻抄手。

网上看看评价,发现似乎确实不错。于是便毫不犹豫进店品尝。 在麻度上我选了老麻,不过店家怕我一时吃不惯,还是给了我中麻。果然,中麻已经足够麻了,但我感觉再麻我也可以挑战。确实足够麻辣鲜香,皮薄馅大,吃完一碗还想一碗。实在是太可惜了,没有肚量能再吃一碗。

老麻抄手
老麻抄手

附庸风雅:书店与博览会

此行也穿插了两个偶遇的文化活动,一个是在问闻书店。我蛮喜欢这个名字。问闻书店是西西弗书店的总店,也会比常见的西西弗要大很多。

问闻书店
问闻书店

在这里举办的是阿来老师的「矛盾文学奖获奖 25 周年纪念读书会」,讨论了人如何自处于这个变换的世界,有时做出超脱当下利益结构的选择或许是更为清醒的。另外也提到了文学作为巨大存储器的功用,区别于动物性的图像处理,例如牛吃草,语言的抽象性和符号性似乎才是真正对于动物性的超脱。

另外一个活动则是刚好今年在在重庆举办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于是也去凑了热闹。展览主要位于江北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会上会送一些读书券,可以用来购书。除此之外很多出版社的打折力度也足够大。没有忍住,买了几本感兴趣的书背回家了。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最后一晚,以一顿典型的重庆九宫格火锅完成了川渝之旅。

重庆九宫格火锅
重庆九宫格火锅
重庆江北机场
重庆江北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