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書,有很多有意思的點記錄一下。
自我設障
行動者製造了一個十分真實的障礙,這個障礙是在作出實際成績時所必然遇到的,如果行動者失敗了,那麼人們就不會把失敗歸因於行動者的能力,而是歸因於外在因素或行動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自我障礙策略時不僅僅是管理他人對行動者印象的一種方法(類似挽回面子),也是一種自我防衛的辦法,透過自我障礙,說明自己不缺乏具有某種有價值的品質或特性。
但實際上,從效果上來看,它也真的可以降低做事成功的可能性,主動給自己放置的一個失敗的藉口。
習得的無助
由於個體在對其行動的結果重複性地失去控制而習得的無反應或麻木狀態,即使以後類似事件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也不會努力去控制,而是覺得希望渺茫,而無所作為。
這種情況感覺是非常常見的,類似於挫折中的一蹶不振,對於失去控制的無助。
認知失調應用
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兒童知道做好一件事情會得到相當好的獎勵,也就是一個比較強烈的誘因,這個誘會成為行為的過分充分的理由,而導致兒童不再在意這個事情本身,會使他們把行為歸因為外在的獎勵,從而削弱了對於做事情(比如學習)本身的興趣。
歸因模型
我十分感興趣的歸因模型是凱利的因果歸因模型。做出對一件事情的因果分析,會有三個方面的因素被加以考慮:
實體特異性(distinctiveness of the entity) 指的是行為主體是不是隻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體。
一致反應性(consensus) 不同的行為主體是不是對同一刺激做出了相同的反應。
一貫性(consistency) 行為的主體在不同的時間和情景下是否一貫地以這種方式行動。
雖然書裡面舉的例子我都很認可,但是有一點還是不太理解:對於第三個一貫性,拿一個笑話來舉例,第一次聽到這個笑話,某個行為主體會覺得很好笑,但是之後再聽到的時候就不再會笑了。這個變數到底如何控制呢?需要控制這個主體每次都必須是第一次聽到這個笑話,這才符合這個行為的歸因目的,但是一旦控制了這個,笑話本身卻無法再進行控制了。我們沒有辦法在時間軸上做實驗。
也有可能我有一定的誤解。
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使得真實的自我讓至少一個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是自我實現的個性所必須的。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能夠引起對環境適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理想的模式是對少數親密的盆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自我暴露。
挫折-侵犯性理論(the frustration-aggresion theory)
人們有一種傾向,即把挫折與侵犯性行為之間的關係看作是不可避免或不言而喻的。挫折會一定程度上激發侵犯。
但是同時,對於憤怒的人們,侵犯行為可以有效減少激起,
某些公司好生產「愛棒」,這是一種多孔橡皮棍棒,允許互相對打而不是在肉體上傷害對方,鼓勵夫婦之間透過「商定的發洩」來侵犯對方,以此來減少仇視。
2333
誘因理論
這個比較簡單,生氣時看到一把菜刀,和同樣的狀況下看到藝術鮮花,對於產生侵犯行為的可能性時有影響的。
這個暴力象徵的菜刀就是「侵犯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