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成都,主要有兩個理由吧,一者是想跟同學見見,有幾位目前在這邊工作;另外重慶也算是定了很久的下一個目的地。再加上下週定了一個會議,想趕緊回來,以及馬上也到了要值班的時候,假期似乎所剩不多了。 於是很快,當天就決定了直飛成都、後續在周邊逛逛、再去重慶的旅遊行程。
雖然我算是 P 人,不愛做計劃,但為了不花冤枉錢 + 整體上把想做的事情做完,還是粗略地安排了在成都的規劃。 這其實是第二次去成都,常見的景點幾乎都逛過,包括都江堰、錦裡、寬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等,也沒有什麼興趣再去看一遍了。 然而在選住宿時候仍然選了春熙路,主要是為了交通方便。
成都分院·興隆湖
落地於天府機場,在成都的遙遠的東南方。在正式前往城中心之前,我在興隆附近住了一晚。
興隆湖這邊是成都的科學城,有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坐落,彼時一位朋友在此工作。 確實是很有做科研的氛圍,因為實在是非常荒涼,以至於前一晚即使是9點就到了,可是周圍的飯店也已關門,只能去一公里以外的德克士解決。在夜晚,周圍的車輛也很少,可以依稀看到旁邊的大樓都是一些不動產登記、市民中心之類的政務服務中心。
晚上散步但一點也不涼快,同時我也發現了,西南其實跟東南的溼度實在是差不多,都是一出來就要把衣服黏到身上的感覺。雖然風也不小,但一點也不散熱,僅是到達德克士,就已經耗費了所有的耐心。想趕緊回去吹空調。
第二天一早,似乎能稍微涼快一點,朋友去上班了,我就準備隨便逛一下週圍。很容易就注意到了分院周圍的 DNA 雙螺旋結構斑馬線,標誌著生物相關的研究所就在附近。
整個園區是開放式的,甚至於學生宿舍樓也是直接和外部/內部道路連通,車可以直接開到旁邊,很有國外高校開放的感覺。建築也是足夠的新,同時周圍的幾個創業園區的存在稍微讓這邊有了一些人氣。
分院離興隆湖並不遠,走一會兒便到了。這邊路上有很多生長的極為茂密的草叢,一看就是待開發的區域。
遠眺興隆湖,可以看到岸邊有很多帳篷之類的東西,走進了發現是現在流行的新型露營地,不過看起來是標準化配置,也估計是收費的。 當然,當時正值烈日炎炎的上午,並不會有誰來這裡度假。
再往近走,能看到湖面還是相當遼闊的。
轉向另一個視角,看起來是一些正在建設的樓,外形現代奇特,彷彿是在建的超級武器。
天氣極好,這張照片甚至有一種江南的感覺。
道別之後,不知道何時再能見。然而車輪滾滾向前,我們誰都不能停下腳步。
春熙路與其他
從興隆湖出發,前往春熙路。路口,依舊是如此繁華。
當天沒有安排別的什麼,只是一些常規的 City Walk。我坐公交車從春熙路坐到奎星樓街,然後再往回走。
先是遇到了苕皮,就點了一份。想著嘗一下原汁原味便沒有去掉折耳根,然後發覺自己還是受不了這個味道🫠。
經過人民公園,這地方正在大範圍修整,人行道並不好走。然後是天府廣場,此處的地鐵站是成都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四通八達,應該算是市中心了吧。四川科技館、四川省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都在周圍。 雖然天府周圍的建築都已經有些年代了,地下也覺得是相當老舊,但周圍遠眺,還是很有大都市的感覺。
等到趕到太古裡周圍的川菜飯店馬旺子(也算是小網紅了),已經非常疲憊了。好在飯菜確實可口,聊的也很開心,且有人替我負重排隊了。
飯後,繼續沿著 City Walk 的路線前進,前往蘭桂坊和安順廊橋看看。很多建築在霞光下顯得格外有韻味。
第三天去了熊貓基地,感覺相當失望。確實不應該在大夏天來熊貓基地。早上到了,好歹還看到了幾隻熊貓,然後很快因為天氣炎熱他們就休假了,再也不會在戶外活動。 只是有幸看到了熊貓拉屎。就當是逛了一個極大的公園吧。
下午沒有逛夠,又去看了市中心的四川美術館。美術館正在展覽青年藝術節的作品。有一些還是很有意思的畫作,可惜都裱上了玻璃,拍照效果不佳。
晚上跟很久沒有見的好友吃了「烤匠」。雖然說他們已經吃膩,但是我仍然是執著的選擇了這個平常我一個人無法吃到的美食。
確實好吃啊!豆花極其入味,烤魚也是酥嫩無比。飯後的花椒冰淇淋有一種奇特的感覺。杭州是美食荒漠,然而上海卻也少了一些能時常約飯的好友。
三星堆
第四天,去了久聞大名的三星堆博物館。博物館其實根本不在成都,而是在廣漢市,距離成都大約40公里,因此感受到了朋友說的「成都其實是一個大的旅遊集散地」。在春熙路就有直達的大巴。也是我當時規劃住春熙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博物館裡,我租借了電子講解器,然後立刻發覺這個講解器就是一個套了外接充電寶的廉價手機。經常宕機且介面不那麼友好,常常無法自動觸發講解,用的很心累。且內容也不夠吸引人,只是一些常規的介紹。很有可能下次也不會再嘗試這種方案了。
珍品足夠精妙絕倫,也足以令人嘖嘖稱奇。對於歷史盲的我來說,可能也實在無法有更多的感觸了,只能不斷地感慨古人是如何能夠如此精巧地進行構思、設計、澆鑄或者是雕刻出如此後世看來仍舊精妙絕倫的藝術品。 而後又想到,那時車馬慢,一生只愛一個人。也許對於這些作品來說,也是一輩子也只能做一件或者甚至於只能做一部分了。每一件器物的背後,或許都是一個工匠家族的好幾輩子。
另外,也非常好奇當時的這些審美,為什麼並未流傳到後世。青銅立人像也只能在這個地方看到。逛完之後直接打車去了廣漢北站,是真的很小,而又坐滿了旅客,站了很久才等到一個座位。前往重慶沙坪壩的路上,開始下起了暴雨。
沙坪壩
到了重慶時,又是豔陽高照了。看到遠處的山,心中湧起一絲來源於老家的親切。在上海與杭州,都是很難見到這樣的景緻。 然而重慶自然也有重慶的不同,即使沙坪壩是較老的城區了,但是高樓一點也不缺,這在老家就又是別樣了。
重慶的第一日,我並未安排什麼行程,不過由於高鐵剛好來到了沙坪壩,就決定當晚在大學城附近住宿,明天直接去羅中立美術館。 搜尋了附近的好吃的,準備大吃特吃。先是找到一家老牌蹄花湯,這一家店找的非常順利,不過也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夏天重慶的火爐。幸好店家空調開的夠足,嘗試了他家的招牌和粉蒸排骨,都非常美味。
吃完後稍作休整,就繼續看點評和路線,準備去嘗試一家涼糕店,看評價說是開在中學旁邊,是小時候的味道。跟著導航走,彎彎繞繞,走過很多大街小巷,甚至於從一個停車場旁邊的樓梯小巷走下去,然後才繼續前進。 時常有上坡下坡,最終在一家極小的店鋪門前停下。店鋪裡面僅有一張小桌子,估計是坐了熟客,與老闆娘相談甚歡。頗有最近流行的「主理人」風格。我只能坐在外面,點了一碗西米露,一碗冰粉。
西米露以我沒有想到的形態出現,竟也是紅糖口味,我以為會和平常的西米露會是椰奶,有種冰粉的感覺,而固體物則會更糯一點。冰粉看著就透心涼,也是解暑神器,味道和以往能吃到的稍微不同,似乎加了冰片或者薄荷,但並不多,清涼感更強,也更清爽。 加上風,我很快涼快下來,並且又有了充盈的體力繼續前進,準備坐軌道交通去往大學城。然而地圖導航建議我走回頭路,我並不認命。明明看到很近的地方就是小龍坎地鐵站了,而且向前望去都是居民樓,也能在地圖上看到小路,應該再走走就能到吧!
於是我就繼續前進,試圖穿過前面的居民區,沿著地圖上的小路前進。走著走著,發現前面的樓開始錯落,靠的越來越近,而且道路也越來越奇怪。例如走上了樓梯的一個平臺,卻發現上面停了車,而再往前看,這個小院子是有一個通往不知何處(但肯定是外面)的車行道的。 再往靠近地鐵站的地方走,導航卻仍然沒有變化。我憑著直覺和方向,看到了很多道極陡的樓梯,連線著這好幾棟樓通往高處,或許是地鐵站的方向吧。沒辦法,開始爬了。爬到一半,發現導航出現了更新,確認我能夠繼續走這條路到達地鐵站,才放了心。等到到了地鐵站的時候,感到自己爬了有十幾層樓高。
鑽進地鐵,
羅中立美術館
第二天,從酒店徒步前往羅中立美術館。路上遇到一個滑板公園。由於這裡處於美院的「轄區」,滑板公園也被畫上了各種各樣的塗鴉。
接近虎溪校區,能看到美術館外張揚的藝術牆。
同時,也能看到附近的複製品大衛像。實在是無比優美的線條和肌肉。不過最後還是沒有把裸露的生殖器放到朋友圈傳送的照片中。
羅中立美術館目前有幾個常設展覽,但都與新中國和革命有關,我草草瞥了一遍,拍了一些那些時代的連環畫與字型設計,很多時候都在感慨為什麼時代進步了,審美卻在退步。也因此和好友感慨,「到了美術學院才能見到一些高校應有的審美」。
常設展是「收租院」。這是此行令我震撼的展覽。尚未開始參觀,僅僅是一些文獻的側面描寫,就使我驚詫於藝術的表現力。藝術作為一種媒介,能夠如此生動地傳達反抗精神,如此血淋淋地展現黑暗面。群像從泥塑、到玻璃鋼鍍銅、再到銅鑄的一次次至臻完美,四處巡演,以及波瀾壯闊的歷史,和藝術本身得到的認可和尊重,我在還沒有看到實物之前就被深深吸引。最終的展覽在一片寂靜中進行,我仔細看著每一個人像每一個細節,雕像藝術作為一種立體的、把動態定格的藝術形式,給我無與倫比的震撼。其中各人的眼神、表情、動作,雖理論上僅僅是形上神似,但其張力卻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令我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和掙扎。
途中我也拙劣地使用 Apple 的空間相機試圖記錄這 3D 的瞬態——因為我發現普通的相機完全無法捕捉到傳神的細節。但空間相機,從後續朋友發來的反饋來說,也就那樣了,僅是能夠提供一些微角度下的變化。看完展,我仍舊久久不能平復心情。
觀後我查找了相關的資料,發現藝術的誇大確實能夠被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裹挾,甚至於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政治的工具。然而,情緒本身就並非是純粹理性的描摹。
另一部分展覽被命名為「枝椏間」。此處摘抄這個令人感觸頗的的前言如下:
「枝椏」不僅是生命體向外探尋的方向,也是一種延異、生長與生成的空間。。它不在樹幹的核心,也非果實的歸宿,而是標誌在不確定的分岔處,在未成形與將成形之間。「間」作為空間概念,強調的是聯結中的縫隙、過渡中的狀態,提示著未完成、不斷形成的潛能。在這一語境中,「枝椏間」不僅描繪了青年藝術實踐的基本特質—持續延展、調整、轉向,也隱含著對當代藝術路徑的再思考:藝術不再通向某一確定的中心,而是在多點之間織構出一個關係的網路;它所追求的,不是中心化的結構或線性邏輯,而是一種去中心、橫向蔓生的生態圖景。正如自然中的枝椏自我生長、轉向與交織,當代青年藝術亦展現出自組織、自調節、自我延展的特性。在不確定性成為現實常態的當下,藝術愈加成為感知世界、重構關係、提出問題的實踐方式。
「枝椏間」所體現的,正是這種生成性的結構。青年藝術家們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專業方向和文化經驗,在駐留中逐漸展開各自獨特的實踐路徑。他們或深入鄉村社群,以調研與互動探索在地性;或在材料與媒介之間碰撞試驗,於個人記憶與技術語言中建立敘事;也有藝術家以內在感知為出發點,圍繞數智文化、地景與生態構建多維圖景。他們在「枝椏間」中彼此相遇,於共時中激發連線,在創作的不確定中持續提問、試錯與轉向,由此形成一種開放的創作邏輯,也體現出藝術作為知識生產的當代表達。
「枝椏間」是隱喻,也是方法,更是路徑。它提醒我們:藝術生長的精彩之處,不僅在主幹之上,更是在枝椏之間。那些非中心的、邊緣的碰撞,那些未被預設的可能性和被忽視的瞬間,都將成為藝術創作的閃光點。在這一終期彙報展中,我們不強調結果式的總結,而強調過程的顯現—每一件作品,皆為開放的片段,是思考正在發生的痕跡。我們希望觀眾在這裡看到,藝術如何在關係中生長、在經驗中變形、於交叉中延展;也希望展覽本身成為理解、討論與聯結的出發點。如同「枝椏間」所象徵的非線性展開,它既是青年藝術家持續探索的一個瞬間,也是通往未知、通向未來的分岔節點。
——李新穎
不同於之前歷史的厚重,在這個展出中看到的更多是年輕藝術家富有生命力的探索。很多抽象和實驗性的作品,很多奔放的情緒表達,很多具有時代性的思考。
也許藝術家才是真正的人,他們能夠感受到澎湃的自我,然後使用各種媒介來將其表達出來。
也許培養藝術家的道路才是培養「人」的道路。工業化、規範、標準是整個過程最不想施加於作品乃至於「人」的東西。這個時候,「人」才會去充分地探索自我在世界中的位置,並不斷給出生命的答案。
然而悖論就是,如若每一個人都成為「人」,卻也消失了能夠被觀察或者對比的客體。這是存在矛盾的嗎?
我諮詢了 Gemini Pro,它給我的見解也相當深刻:
您所擔心的“被觀察或對比的客體”的消失,是基於一個前提:這個客體是“非人”的、被動的、標準化的他者。但如果每個人都成為了“人”(主體),那麼我們觀察和對比的“客體”也隨之升級了。它不再是“主體”與“非主體”的對比,而是:
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想象一下,一個由無數個獨特的、深邃的靈魂組成的世界。那將是一個無比豐富的對話場域。我之所以為我,正是在與同樣獨特而深刻的“你”的互動中才得以彰顯。我觀察你,不是把你當做一個標準化的物品來審視,而是作為一個同樣擁有“澎湃自我”的“人”來理解和映照。對比,從“優劣評判”變成了“差異欣賞”。
人與永恆客體的關係:即使所有人都成了“藝術家”,我們依然有共同的、永恆的“客體”需要去觀察和表達,例如:自然、宇宙、時間、愛、死亡、存在的荒謬、社會的結構……這些宏大的母題,會因為有無數個獨特視角的解讀而變得更加璀璨。我們對比的,將是不同靈魂對同一母題的不同回應。
另外他還講到:
現代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和關係哲學告訴我們,“自我”並非一個孤立存在的實體,它恰恰是在與“他者”的關係中被不斷定義和塑造的。
完全說服我了。
逛完美術館,在周圍的熙街吃了午飯。其實在美術館的藝術商店猶豫了很久,還是由於實在是沒什麼用沒有買下那個誇張的杜邦紙袋。
午飯選擇了一家頗受好評的西餐廳(倒也不全是西餐廳),調節一下近日一直吃辣的胃口。感覺非常棒。其中的黃油啤酒雖然是絕對意義上的垃圾食品,但也確實相當好喝。主食選了泰式打拋飯,味道也很不錯。
山城
接下來,我終於能夠前往重慶渝中區,在解放碑周圍入住,體會山城。
晚飯吃了此行最難吃的小面之後,就繼續從解放碑向南出發,準備去渝中區南部的江邊看看。小吃街上也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實在是對人多的地方沒有興趣,趕緊向前出發。走著走著,感受到重慶的街道是依山一層一層修建,每一層可能是隻有一個方向的車道,而層與層之間的高低落差非常大。車行的話就需要繞路,人行的話則需要爬坡。走到了凱旋路電梯處,可見歲月的痕跡。凱旋路電梯是收費的,單向單次 1 元錢,可以刷公交卡。這也是在別的城市少有的體驗了。
順著凱旋路往下走,竟然看到了熟悉的復旦校徽。仔細一看,是重慶復旦中學坐落於此。還拍了一張照片。
繼續向前走,隨便搜了一下週圍的景點,便到了白象居。實際上這裡一點都不值得遊玩,若非就在附近,也不會來這裡:僅僅是一些作假的民國時期建築,和一些小吃攤販。晚上便沒什麼人了。順著江邊繼續往前走,能夠看到沿江的步道還是很寬廣的,甚至於有三層,許多居民在這裡散步。昨日剛接受完藝術的薰陶,也格外注意到存在的塗鴉。
向遠望去,此處的東水門長江大橋也是深紅色的亮光,與千廝門大橋似乎外形上並沒什麼區別。我一度以為是走錯了。
然後準備坐地鐵前往大劇院,去網紅打卡點,也就是洪崖洞的對面,江北嘴江灘公園。在地圖上,洪崖洞對面應當是在大劇院的西邊,但是好巧不巧,前面有個似乎是重慶本地的學生,正在帶領她的小夥伴們遊玩,並叮囑他們一定要跟她走不要走錯了。我於是便跟著他們走,去往了大劇院的東邊。走著走著才發現,如果真的按照原來的走西邊的話,怕是我今晚無法正常看到網紅夜景了:因為東西兩面高度差異極大,若是要去往淺灘,西面要繞行非常遠的距離。
網紅照片在這裡流水線般產出,許多許多的付費拍照服務,10 張照片約 68 元,明碼標價。摩肩接踵,實在是想趕緊逃離這裡。發現想要回去的話,最快的還是走回頭路。而如果打車的話,則又要忍受很久很久的步行加上堵車。
索性直接準備走回去。並且選擇了西邊的、更遠的路。繼續感受重慶的魔幻 8D 地圖。明明是在地圖上那麼近的距離,明明就在這座樓的背後,我卻找不到路。只能不斷地向前繞行。後來發現,需要爬一座很高的坡。而當我真正到達樓的背後的時候,才發現這裡才是這座樓的一樓。向下看去,隱約能看到我來時走過的路。
第二天乘坐公交車,前往了李子壩附近。周圍有一個小的天鵝湖公園,先隨便走走。
重慶的太陽足夠毒辣。
然後坐公交車前往李子壩觀景平臺。我曾一直以為,李子壩這種「穿樓而過」的軌道交通是少數人獨有的想去探索的體驗,去感受混亂中的野蠻生長。屬實沒有想到建成了觀景平臺,並且來看的人確實不少。
也是拍了幾張自己滿意的照片之後我就趕緊遠離了此地。附近的文創商店,我本來希望能夠購買一點 CRT 的官方模型留作紀念,卻發覺這種文創店的審美也是極其糟糕,都是統一版式的玩偶、鑰匙扣、杯子、冰箱貼等,毫無特色可言。實在是挑不出來。
附近最近的景點是鵝嶺公園。不過也需要步行很久。我已做好了相當的準備,但還是被曲折的山路折騰得夠嗆。好在路上的景色還不錯,還有很多具有廢墟感,對我這種廢墟愛好者來說還是增添了不少的樂趣。
登上後,又能夠俯瞰山城景色,也確實是不枉此行。
當晚我又前往山城步道遊玩。據說是留下的最後一條山中小巷,但顯然也做了很多商業化開發。和普通的古鎮差不太多,會有文創店、酒吧和駐唱、以及各種手工藝品。當然,路是特色,電動車無法通行只能繞路,人們則需要不停的爬上爬下。
我從山上走向山下,路過了很多穿插其中的居民區,許多老人在此間散步,享受著寧靜的夜晚。一轉眼,卻又步入了繁華嘈雜的商業街。
想要回去時,發現我又得上山。真是有些累了,但也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往上爬,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心中惦記著朋友推薦的重慶抄手,路上一直在觀察著。然後很巧便發現了老麻抄手。
網上看看評價,發現似乎確實不錯。於是便毫不猶豫進店品嚐。 在麻度上我選了老麻,不過店家怕我一時吃不慣,還是給了我中麻。果然,中麻已經足夠麻了,但我感覺再麻我也可以挑戰。確實足夠麻辣鮮香,皮薄餡大,吃完一碗還想一碗。實在是太可惜了,沒有肚量能再吃一碗。
附庸風雅:書店與博覽會
此行也穿插了兩個偶遇的文化活動,一個是在問聞書店。我蠻喜歡這個名字。問聞書店是西西弗書店的總店,也會比常見的西西弗要大很多。
在這裡舉辦的是阿來老師的「矛盾文學獎獲獎 25 週年紀念讀書會」,討論了人如何自處於這個變換的世界,有時做出超脫當下利益結構的選擇或許是更為清醒的。另外也提到了文學作為巨大儲存器的功用,區別於動物性的影象處理,例如牛吃草,語言的抽象性和符號性似乎才是真正對於動物性的超脫。
另外一個活動則是剛好今年在在重慶舉辦的「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於是也去湊了熱鬧。展覽主要位於江北的重慶國際博覽中心。會上會送一些讀書券,可以用來購書。除此之外很多出版社的打折力度也足夠大。沒有忍住,買了幾本感興趣的書揹回家了。
最後一晚,以一頓典型的重慶九宮格火鍋完成了川渝之旅。